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第五章 北朝琉璃釉陶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正文

第五章 北朝琉璃釉陶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24-05-03 12:12:21 来源:人间地狱网 作者:探索 点击:678次

第五章 北朝琉璃釉陶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一章 河南境内出土的第章北朝铅釉陶器: 

一、北齐范粹墓出土铅釉陶器   

二、北朝北齐李云墓黄釉绿彩四系罐      

第二章 山西境内出土的琉璃历史北朝铅釉陶器: 

一、娄睿墓出土的釉陶铅釉陶器      

二、厍狄廻洛墓出土的和艺黄釉莲花尊   

三、徐显秀墓出土的第章铅釉陶器   

四、韩裔墓出土的北朝黄绿釉龙柄凤首壶      

五、(北魏)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青釉托盏    

六、琉璃历史(隋代)汾阳市北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出土青釉三系单龙柄壶     

七、釉陶以下为高清图      

第三章 河北境内出土的和艺铅釉陶器: 

一、磁县北齐高润墓出土的第章铅釉陶器(北齐武平七年(年)      

二、景县封氏墓出土青釉仰覆莲花尊      

三、北朝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      

四、琉璃历史平山上三汲兵部尚书崔昂墓出土青釉盘口壶-北齐 

五、釉陶吴桥小马厂出土青釉盘口长颈瓶--东魏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收藏    

一、和艺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北齐铅黄釉四系莲花罐      

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铅绿釉尊   

 三、釉陶杯北齐高.厘米玫茵堂收藏(以上)     

四、釉陶扁壶隋代高.厘米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五、绿釉陶罐北齐高.厘米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六、黄釉执壶北齐(-)高厘米玫茵堂收藏     

七、黄釉陶贴兽面纹壶北齐高.厘米玫茵堂收藏     

第五章 北朝琉璃釉陶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六章 河北、山西两省总体情况

原稿:丘小君—毛晓沪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从中国陶瓷史上看,北朝时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都出过铅釉陶器。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对北朝时期的铅釉陶器做过描述:

“北魏建国以后,北方陶瓷进入复兴时期,这时低温铅釉陶器,在北方又继续盛行,并用于宫殿建筑。这些釉陶在汉代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在施釉方面,有些黄地上加绿彩;或在白地上加绿彩,有些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绚丽多彩的三彩陶器奠下基础。”

“铅釉陶器在北魏早期已再度流行,如大同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就出土过釉陶器物,皆为深绿色铅釉,并有莲花纹饰。到北齐时期,铅釉产品制作更精。在淄博寨里窑址中发现过不少黄釉陶片,为北朝铅釉陶器的产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佐证。”

这些铅黄釉陶器釉面以米黄色为主,闪青闪绿,或闪焦黄,呈色十余种之多,极富变化。北朝铅釉陶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本博将上世纪河南、山西、河北几个著名纪年墓葬出土的铅釉陶器,介绍给大家。

“河南的北朝铅釉陶器,最具代表作的是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扁壶。这些扁壶受外来风格影响,造型别致。胎质细腻,釉色呈深黄色莹润透明。由于它制作精巧,曾经有人误认为瓷器......范粹墓出土的还有绿釉、淡黄釉、及酱色釉等釉陶器,有些在淡黄釉上同时再加深黄釉和绿彩的,可以认为是唐三彩陶器的前驱,起着汉唐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

“在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的两件四系莲瓣罐,也是北朝釉陶中的精品。......在莹润的淡黄色薄釉上,由口沿至莲瓣尖,分别直垂着六道绿釉,淋漓流动,优美柔和,它与范粹墓出土的三系绿釉莲瓣罐,形制及施釉方法非常相似”。——见冯先铭先生主编《中国陶瓷史》

1、黄釉扁壶

2、白釉绿彩长颈瓶

3、白釉绿彩三系罐

4、白釉四系罐

“山西省发现的北朝釉陶,制作水平与河南省发现的釉陶造型、釉色、及品种都很接近。近年来发现的寿阳北齐库狄回洛墓,及祁县韩裔墓出土的铅釉陶器,都很精美、、、、、尤以黄釉莲瓣缸最佳。、、、、、另有黄釉大盘,直径40厘米,连面均满釉,底部用支钉托烧,工艺水平较高。也有黄釉龙柄鸡头壶,器形与南方流进的鸡头壶相似,惟器身比较瘦长,颈部较高、、、、、、至于韩裔墓出土的釉陶大盘及龙柄鸡头壶,形制尺寸完全与库狄回洛墓的相同,又都是深绿色铅釉,可以推知它们是同属于一个窑场的产品”。----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1、黄绿釉龙柄鸡首壶

2、黄绿釉大盘

3、黄绿釉尊

1、黄绿釉尊

2、黄绿釉盖罐

3、黄绿釉龙柄鸡首壶

4、黄绿釉灯



青釉托盏 北魏 通高6.7厘米。盏口径9.1、足径3.3厘米,托口径15.3、足径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盏口微敛,圆弧壁,小饼足,足外撇,底略凹。托为浅曲腹,矮饼足,底内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质较细。施青绿釉,密布大小不等开片。

青釉三系单龙柄壶 隋 高46.7、口径13.2、底径13.4厘米。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出土。

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平底。颈部有三道粗弦纹。肩一侧塑龙首双泥条长柄,龙首低垂,衔于壶口,柄末端粘三个小圆饼;另一侧均匀分布三个泥条盘成拱形系,下端粘一小圆饼。胎质较细。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光亮,施釉不均,局部有流釉和缩釉现象,腹下部露胎。


青釉龙柄鸡首壶 北齐 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

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青釉高柄灯 北齐 高48.1、口径14.2、底径19.3厘米。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

灯由灯碗、长柄、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碗呈钵形,直口,弧壁,深腹,外壁饰八瓣仰莲纹。圆形高直柄,柄上有三组联珠纹带与四组双弦纹相间排列。覆盆形底座,平底,座面饰八瓣覆莲纹,底部有两道凹弦纹。粉白色胎,胎质稍粗。釉呈黄绿色,施釉不均,有细小的开片,积釉处釉色较深。


青绿釉莲瓣纹灯 北齐 通高45.5厘米,盏径17厘米,底径19.5厘米,柄长25.9厘米。敛口,圆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联珠纹,圆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贴有忍冬、蕉叶、佛家背光和月牙宝珠等花纹,接于底部棱上、花纹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坚柄内中央。坚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联珠纹及两周棱纹,其上一周莲及蕉叶弄划纹,下为忍冬纹。圆座,座体饰倒置宝相莲瓣,下覆圆盖,底有一周联珠纹。通体黄绿釉,有细小冰裂纹。


黄釉印花扁壶 北齐 高27.5、口径5.7厘米。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联珠纹边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该器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北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铅釉陶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封氏墓群所发现的黄釉高足盘,釉色黄中闪青,晶莹如镜,造型单纯明郎,不加任何纹饰,但极有气魄和特色、、、、、绿釉品种较多,有碗、杯、瓶、盒和灯等,挂釉不到底,呈深绿色、、、、、此外,在磁县也发现过北齐武平七年(576年)高润墓出土的铅釉鸡头壶和莲花罐,釉呈淡绿色,均匀润泽,形制也颇优美。”---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1、铅黄釉龙柄鸡首壶

2、铅黄釉莲花纹盖罐

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     景县封氏墓出土

青釉盘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长颈烛台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覆莲座烛台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灯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莲瓣纹碗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笔架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托盏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四足砚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多足砚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鐎斗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铜鐎斗是军旅用炊器,士兵白天用其煮饭,夜间手持行军。此器为瓷质,形同青铜器,是专门为随葬烧制的冥器。

青釉龙柄鸡首壶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唾盂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虎子    北朝    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青釉盘口壶     北齐    平山上三汲兵部尚书崔昂墓出土

青釉盘口长颈瓶     东魏     吴桥小马厂出土




以下为《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

 “琉璃釉陶器”,就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汉绿釉”和“唐三彩”等低温铅釉产品。我国琉璃釉陶器的产生,并不像大多数史学家所说的是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而是自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后从西亚引进的一项外来技术和工艺。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瓷器的革命》一文中有过详细论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一     汉代绿琉璃釉盘口瓶

根据考古资料,琉璃釉陶器在我国第一次出现,是在汉宣帝时期的墓葬中,这时距武帝打通丝绸之路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了。东汉是我国琉璃釉陶器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图1汉代绿琉璃釉盘口瓶)。三国以后,特别是在两晋时期,它在我国又突然消失了,这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和匈奴势力再次崛起息息相关。其实,琉璃釉陶器的第一次引进,国人并未真正掌握其烧制技术,掌握烧制技术的西亚工匠为逃避战乱纷纷离去。此时琉璃釉陶器在国人面前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琉璃釉陶器的第二次引进,是在二百年后的北魏王朝时期。这次国人才开始真正掌握了其烧制技术,并有史料为证。《魏书·西域传·大月氏》中记载:“世祖时(公元424-451年),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有国内学者认为这里所说“五色琉璃”是指古代玻璃。其实不然,若指玻璃,又何来后面的“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之说?这里所说的“五色琉璃”,就是指琉璃釉陶器,进而也可以用它做建筑材料“琉璃瓦”。

千万不要小看这次琉璃釉工艺技术的二次引进,它不仅是一次伟大的陶器革命,而且还为中国瓷器的革命,为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正向笔者在《瓷器的革命》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它开创了从早期胎釉同源的制瓷工艺迈向后期胎釉分制的制瓷工艺的新纪元。就这点而言,目前古陶瓷界还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

图二   北齐五色琉璃三系盘口瓶

图三   北齐绿彩琉璃瓶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笔者发现,北朝琉璃釉陶器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现代人们所熟悉的所谓“三彩”,古人称其为“五色琉璃”。北朝五色琉璃以优质白色高岭土做胎,通体施米黄色透明釉,再施铜绿或铁红色条纹做装饰(图2北齐五色琉璃三系盘口瓶)。《中国陶瓷史》的作者把这类器物称做“白瓷”,其认识是错误的(图3北齐绿彩琉璃瓶)。它们都属于琉璃釉陶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温铅釉器,与北朝“白瓷”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北朝白瓷另有它物。这类五色琉璃,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长足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唐三彩”。在这里,笔者还想强调一句,“唐三彩”只是现代人的叫法,古称“五色琉璃”。另外,有人将四川邛窑的高温彩瓷也称做“唐三彩”,其实不妥,一个低温琉璃器,一个高温瓷器,把它们混为一谈,很容易造成陶、瓷不分的概念性错误。

图四   东魏透明琉璃釉黑陶四系小罐

图五   东魏透明琉璃釉红陶旋纹瓶

图六   东魏透明琉璃釉窑变盘口壶

除此之外,北朝还有一种仅见于东魏至北齐(公元534—577年)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琉璃釉陶器,它们就是无色透明琉璃釉黑陶(图4东魏透明琉璃釉黑陶四系小罐)和无色透明琉璃釉红陶(图5东魏透明琉璃釉红陶旋纹瓶)。无论是黑陶还是红陶,都是选用当地黄河流域的优质黏土为胎,通体施无色透明琉璃釉,支钉支烧,黑陶采用还原焰烧制,红陶采用氧化焰烧制,亦有少量黑红双色窑变器(图6东魏透明琉璃釉窑变盘口壶),做工极其精细,大多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图七   东魏透明琉璃釉窑变盘口橄榄瓶

五色琉璃器主要欣赏的是艳丽的釉色,而窑变琉璃器(暂且这样称呼)更多表现的是朴素的胎质和窑火的艺术及做工(图7东魏透明琉璃釉窑变盘口橄榄瓶)。以图7橄榄形盘口窑变琉璃器为例。不但造型优美,亭亭玉立,还拥有梦幻般的胎色,口部呈现黑色,向下逐步演变成红色,由还原到氧化,充分表现出古代工匠在把握窑火时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古代要想提纯出透明无色的琉璃釉要比配置颜色釉难得多,在汉代就没有出现过此类作品,其后的1500多年间也再未重现。据此可以判断,这类透明釉窑变琉璃作品,绝非普通平民百姓所用之物,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只可惜这类琉璃釉黑陶和红陶器的存续时间太短,没有向五色琉璃那样得到长期延续和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它的外观不像五色琉璃那样光彩夺目,二是工艺难度大,很难推广流行,估计,只有古代河南相州窑的一两代工匠掌握该烧制技法。

河北、山西两省共发现东魏、北齐墓10余座,较重要的有河北吴桥县东魏封柔夫妇墓,磁县北齐故司马氏太夫人比丘尼垣墓,磁县东魏尧氏赵郡君墓,赞皇北齐外戚李希宗夫妇墓,磁县北齐皇族高润墓,景县封氏墓群中的封延之、封子绘墓,平山县北齐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昂夫妇墓,北京王府仓北齐墓,山西太原圹坡北齐张肃俗墓,太原南郊直□大都督高柳子辉墓,祁县北齐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韩裔墓,寿阳县北齐定州刺史太尉公顺阳王库狄迴洛墓。

这些墓葬的葬制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墓主人身份为皇族、外戚、鲜卑贵族、汉族高级官吏及其亲属。大多保存较好,有明确纪年,多残存壁画,随葬品也比较丰富。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埋葬制度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这十余座墓中有两座为土洞墓,余皆为砖室墓。土洞墓为方形单室。比丘尼垣墓有斜坡墓道,地面封土尚存;张肃俗墓,墓室顶为四角攒尖式。砖室墓可分为前、后室和单室两类。前、后室墓只李希宗夫妇墓,该墓由斜坡墓道、长方形甬道及前后室构成。墓室皆作方形,四角攒尖式顶。棺木置于后室。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及墓室构成,可分为3种:

①土圹斜坡底墓道,方形墓室,四壁向外作弧出,多穹窿顶,个别为四角攒尖式顶。其规模最大的是高润墓和库狄迴洛墓。这是沿袭着北魏以来的形制。②土圹斜坡底墓道,穹窿顶,墓室平面呈圆形,沿后壁砌半圆形棺床。如崔昂夫妇墓。③墓道及墓室顶部结构同第2种,但墓室平面呈半圆形。如北京王府仓墓。后两种表现了地区性的特征,墓内的葬具,一般用长方形木棺,唯库狄迴洛墓为一棺一椁。其木椁为面阔、进深各3间的斗栱结构屋宇,置于墓室中部,因木质腐朽,已难复原,仅保存较好的50余件木构件标本。

彩色壁画多绘于墓门、甬道及墓室四壁,有的墓道两侧也施彩绘。壁画多已漫漶不清或脱落,保存较好的是库狄迴洛墓和高润墓。库狄迴洛墓门楣正面绘朱雀,背面绘忍冬;左门扇绘青龙,右门扇绘白虎;甬道绘人物;墓室四壁满涂赭红,西壁加绘一灰白色十字形图案。高润墓壁画,绘于墓道两侧、甬道及墓室四壁,已多残毁,唯北壁画面较为完整。宽约6米,残高2.8米,画面中心绘端坐帐中的墓主人,帐两侧各站执羽葆、华盖、麈尾或捧物的男女侍者6人。此壁画构图严谨,布局得当,色泽鲜艳,代表了北齐时期壁画艺术的水平。

主要有陶俑、陶家禽家畜等模型、镇墓兽、陶瓷器皿,还有少量金、银、铜、铁、玉、石质器物及装饰品。陶俑数量最大,种类也最多,包括武士俑、仪仗俑、男女侍俑3大类。家禽家畜有马、驴、牛、羊、骆驼、猪、狗、鸡之属。陶质模型有仓、碓、井、灶等。陶瓷器皿为碗、盘、壶、罐、唾盂等。铜器一墓只出三两件。唯库狄迴洛墓出土形制小巧、遍体鎏金的鐎斗、瓶、三足器、碗、唾盂、莲花烛台等铜质器物达60余件。

陶俑、陶动物外表均施彩绘,有的贴金饰。各墓随葬品数量差别甚大。数量最多的是高润墓,共440余件;次为库狄迴洛墓,共300余件;崔昂夫妇墓、韩裔墓、尧氏赵郡君墓、李希宗夫妇墓,随葬品数量在100~200件之间;其他各墓,则只有几件或数十件。这种差别的形成,显然与墓主的身份及经济状况有关。

这十余座墓出土青瓷器数十件。这些青瓷器,胎质呈白色、土黄色和浅红色,有的细腻且薄,有的粗坚而厚。其釉色主要为青釉、青黄釉、豆青釉。通体施釉或施半釉,有的带釉泪和冰裂纹。少数器物上有莲瓣、弦纹等简单装饰。还出土一批黄釉、酱釉、黑釉瓷器。说明北方在生产青瓷的同时,也已烧造其他釉色的瓷器。高润墓出土的4件青瓷碗,其中两件使用了护胎釉。这一发现改变了护胎釉始用于唐代的看法。河南北部至河北南部一带,是中国北方的瓷器制造中心。

出土瓷器较多的墓葬分属赞皇、平山、磁县,适在这一地域内。高润墓中出土的一种青瓷碗,胎质、釉色、器形均和磁县贾壁村窑址所见器物相似,可能是该窑的产品。因此,这批瓷器是研究北方青瓷器的重要实物。

李希宗夫妇墓出土的3枚东罗马金币和嵌青金石金戒指,库狄迴洛墓出土的雕狮玛瑙带饰和似作舞蹈姿态的胡俑等,都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好材料。


作者:焦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